昨天,經過1個月試運行,東普科技60萬噸/年硫酸裝置和10萬噸/年氯堿裝置正式開工,這標志著原格林艾普和東泰精細化工在停產多日后,通過重組成功復產。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入,鎮江向全省乃至全國,提供了“兼并重組+轉型升級”成功處置“僵尸企業”的典型案例。
原 江蘇省格林艾普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蘇省東泰精細化工有限責任公司,均是位于鎮江新區的化工企業,由于種種原因,雙雙相繼停工并最終破產。企業原有的生產線,由此也成為需要處置的落后產能和閑置資產。如何處置這兩家“僵尸企業”?在“三去一降一補”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鎮江需要創新嘗試。今年初,在鎮江國控集團和索普集團等方面出資參與下,原格林艾普和東泰精細化工的資產,通過法院拍賣程序被購得,并重組成江蘇東普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對于原有產能,新公司計劃投入20億元,進行改造和升級,最終形成可以研發生產新材料的循環經濟產業鏈。
據東普科技董事長胡宗貴介紹,僅就硫酸裝置的復產,企業就開展了逾千項的設備檢修,實施了3個技改項目。“東普科技的整個復產過程,為化工企業通過技改進行轉型升級,提供了良好示范。”
具體而言,東普科技在復產過程中,首先立足“去產能”。放棄了工藝落后、高能耗的一套10萬噸/年的氯堿裝置和產能過剩的PVC裝置,同時對工藝落后、污染嚴重的氯乙酸裝置,進行了裝置改造和工藝升級。如改造導熱油加熱系統,采用清潔能源天然氣替代煤炭作為燃燒原料等。此外,企業 還采用國內頂尖的無機膜處理工藝,代替原有一次鹽水處理工藝,從而降低了原料消耗。
經過一系列技術改造和轉型升級,東普科技成功打通了以硫酸裝置為基礎的能源平臺和以氯堿裝置為基礎的原材料平臺,填補了園區氯氫產業鏈的空白,并打造成配套氯堿下游加氫系列脂肪醇與氯系列二氯苯精細化工生產裝置的4條基礎產業鏈。
市國資委主任董和建說,東普科技的開工復產,為我市有效處置“僵尸企業”、盤活閑置資產積累了有益經驗,同時也是通過“兼并重組+轉型升級”,實現區域去產能和企業降成本的成功案例。